西施與楊貴妃、王昭君、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,其中西施居首,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。但關(guān)于西施下落眾說不一。
(一)西施沉海說。勾踐滅吳后,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,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,爾后沉入大海。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,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,所以稱它為“西施舌”。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,亦稱贊長樂“西施舌”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!赌印びH士》說:“是故比干之殪,其抗也;孟賁之殺,其勇也;西施之沉,其美也;吳起之裂,其事也!薄秴窃酱呵铩ひ萜芬舱f:“越浮西施于江,令隨鴟夷而終!逼湟馍w謂伍子胥在鴟夷之器,盛尸而投江中,今西施亦自投江,故言隨鴟夷而去也。后人不知此意,以范蠡使人迎西施于姑蘇臺,有隱居五湖,與美人共乘一舸,遁入煙水深處的誤會。
(二)西施隨范蠡隱居說。東漢袁康《越絕書》記載,吳亡后,“西施復(fù)歸范蠡,同泛五湖而去”。明代胡應(yīng)麟《少室山房筆叢》也有類似說法,以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,吳國覆亡后,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。李白《西施》詩:“一破夫差國,千秋竟不還!币舱J(rèn)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。只是《國語·越語》和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家》記載范蠡退隱的事甚詳,而沒有提及西施。
(三)不慎落水而卒。善良的人們并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(jié)局,于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《浣紗》詩:“一朝還舊都,靚妝尋若耶;鳥驚人松夢,魚沉畏荷花”為依據(jù),認(rèn)為吳亡后西施回到故鄉(xiāng),在一次浣紗時,不慎落水而死。此說似乎最理想,可是最缺乏證據(jù)。
(四)被吳人所殺。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,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(fā)泄在西施身上,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,沉在揚子江心。據(jù)《東坡異物志》載:“揚子江有美人魚,又稱西施魚,一日數(shù)易其色,肉細味美,婦人食之,可增媚態(tài),據(jù)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!
但也有人認(rèn)為西施是歷史虛構(gòu)的人物,其人是不存在的。依據(jù)是記載春秋歷史最詳細、最古老的文獻,如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等,都只字未提西施其人!秶Z·越語上》描述吳越爭斗的過程,只是說“勾踐女女于王,大夫女女于大夫,士女女于士。”還說越國飾美女八人去賂太宰,太宰如果幫助越國成功,“又有美,于此者將進之”,根本沒有提到西施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中記有西施,卻是夏時人,與吳越相爭中的西施不相關(guān)。另一種意見認(rèn)為,西施確有其人。其文獻根據(jù)是《孟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越絕書》、《吳越春秋》等,諸書都說她本是苧蘿山下賣薪女(或說浣紗女),天生麗質(zhì)。勾踐把她選入宮后,學(xué)習(xí)舞蹈禮樂,接受美人計后到吳國。她身在吳國心在越,終于完成計謀,使吳亡而越興。
歷史上對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、臥薪嘗膽總是贊譽備至,而對西施的下落則語焉不詳,毀譽不定。唐代羅有詩:“家國興亡自有時,吳人何苦怨西施;西施若解傾吳國,越國亡來又為誰!彼闶且痪涔涝。
今天位于諸暨城南苧籮山麓的西施故里,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,1986年重修,建筑群包括西施殿、鄭旦亭、古月臺等。浣紗江畔,有西施浣紗處,臨江巖石上有王羲之所書“浣紗”二字。
(來源:新浪 作者:華濁水)
(1) (2) (3)